我省黄河流域非遗调研工作稳步推进

日期:2021-08-11   |  来源:兰州文理学院   |  浏览:466

近日,由兰州文理学院非遗智库承担的黄河流域(甘肃段)非遗调研工作稳步推进,已全面开展并基本完成对我省黄河流域9个市(州)64个县(区、省直)的4214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非遗项目的信息全面采集工作。下一阶段,将深入对64个县区的非遗资源进行摸排。

黄河流域非遗调研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具体任务。作为今年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点项目--黄河流域(甘肃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项目,最终由我校中标承担。

项目启动以来,校党委把黄河流域(甘肃段)非遗调研工作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文旅产业的重点工作来抓。第一时间抽调我校非遗智库专家组成黄河流域非遗调研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科学谋划调研方案,统筹校内外资源,有序组织开展调研工作。我校非遗智库充分发挥新时代高校智库守正创新、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作用,遴选28名非遗智库专家、72名沿黄县区学生骨干,组成黄河流域非遗调研项目组,分成5个工作小组,充分利用暑期,集中时间和精力开展调研工作。调研项目组先后召开项目策划会、汇报会、专题会、培训会、小组会和问题反馈会等七次工作会议,统筹推进调研工作。甘肃省文旅厅副厅长吕兴来两次来校、多次听取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亲自协调指导项目推进。

7月下旬,项目组部分成员前往武威,向参加全省非遗管理工作培训班的各市县项目负责人通报调研工作进展情况,衔接并指导项目相关资料的报送工作。同时,实地查看了武威市凉州区部分黄河流域非遗项目的保护基地,深入凉州区项目保护单位和部分项目传承人所在地进行详细的访谈调研工作。

在各市县文化馆非遗工作人员和项目组成员的密切配合、积极推进下,目前我省黄河流域4214个非遗项目的基本数据已采集完成。特别是白银、武威两个市,各县区非遗项目基本数据报送及时、准确、完整,为深入细致开展案头工作节约了时间、提供了便利。

8月上旬,项目组召开第一阶段工作总结会,项目组总负责人旅游学院院长高亚芳提出要求,各工作组要将案头工作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在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基础上,深入一线走访调查,以高度的责任、科学的态度、客观的标准,全面系统进行调研。要结合不同项目,采取不同调查方法,及时采集最新的调研数据,力争高质量、高效率做到“家底清、数据准、情况明”。

党委副书记普登学在认真听取工作组进展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强调,一要深刻认识加强黄河流域非遗挖掘、研究和阐释,扩大传承人群、建设文化生态区、弘扬黄河流域非遗文化已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项目的开展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凝练办学特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非遗专业人才,赋能文旅行业发展、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二要按照工作目标和推进时间节点,紧盯各小组实际调研中遇到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标准和流程。推广白银、武威市工作小组的成功经验,建立工作示范引领和激励机制,在统筹各方力量、多方协调社会资源和积极运用网络手段等方面下足功夫,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调研质量。三要结合“四史教育”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精心组织和全面调动学生骨干深入传承人驻地,挖掘、研究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广泛参与到调研活动项目采集、照片收集和资源汇集三项重点工作中,在社会实践中办实事、长见识、增才干。四要本着严谨务实高效的原则,科学精准采集项目、照片和资源信息,力求高质量生成调研数据库。五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基本数据与调研走访,适时合理安排人员深入基层调研,力争用第一手调研资料,形成一份富有科学性、学术性、建设性的调研报告。

下一步,项目组将围绕落实文旅部调研工作核心任务和关键指标,重点开展对非遗项目采集数据的填表复核、对非遗资源的走访调研和人员访谈、调研报告编撰等工作。

近期热点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