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概况

    兰州文理学院是甘肃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甘肃省应用型转型发展重点高校,甘肃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创始成员,文旅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基地,入选科技部国家级众创空间、中国科协学风传承示范基地、中国科协“高校科普品牌示范工程(高校星火馆)”建设高校,是首届甘肃省文明校园,新时代甘肃省高校党建示范院校,甘肃省新时代语言文字示范校,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口支援高校。

    【地理位置】学校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兰州,坐落于城关区黄河之滨。甘肃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区位优势,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人文资源,为学校立德树人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广阔空间。

    【历史沿革】学校肇始于1950年创办的兰州工农速成中学,后经多次改建于1962年成立甘肃教育学院。2001年,甘肃教育学院和1985年创办的甘肃联合大学合并组建新的甘肃联合大学,2011年甘肃省艺术学校交与甘肃联合大学管理。2013年4月,在甘肃联合大学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兰州文理学院‌。在75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赓续红色育人传统,传承甘肃教育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辛安亭先生的教育家精神,砥砺奋进、与时偕行,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办学理念】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突出应用、服务发展”的使命和方向,坚持政治建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从严治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走地方性、开放型、应用型的发展道路,努力在化育成人上打头阵,在服务文旅上建高地,不断强化文理融通、赋能文旅、以文化人的办学特色,全面打造“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强阵地”,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

    【人才培养】学校始终秉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弘扬“明德强能、励志笃行”的校训精神,坚持“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致力于培养有正确三观、健全人格、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是甘肃省敦煌舞人才培养基地、戏曲人才培养基地、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实践基地。依托甘肃省首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现代文旅国际产业学院”,创新校政企共建协同育人模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推进产教融合。现有在校生1.3万人,其中本科生1.17万人。

    【专业建设】学校是全省唯一聚焦文旅产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现设14个二级学院,42个本科专业,近90%的专业直接赋能区域文旅产业发展。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强化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导向,持续优化文、艺、管、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戏曲表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文化产业管理、广播电视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等全省唯一的特色本科专业,创建了敦煌舞教学体系。现有环境设计、新闻学、数字媒体技术、旅游管理、视觉传达设计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2门省级一流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

    【科学研究】学校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旅游智库秘书处、甘肃省文化和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甘肃省非遗保护协会秘书处、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秘书长单位。先后被授予甘肃文旅产业研究院、甘肃省全域旅游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非遗研究基地、甘肃省美术创作基地、甘肃省舞台艺术创作基地等1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基地,建有甘肃省乡村旅游创新研究团队等7个科研创新团队,服务文化旅游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0余项,承接服务地方产业横向项目120余项。获甘肃省哲社优秀成果奖、敦煌文艺奖等省级以上奖励近30项。

    【师资队伍】学校坚持人才兴校,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活力。现有教职工888人,其中专任教师63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45人,占专任教师的54.7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544人,占专任教师的86.35%;“双师双能型”教师266人,占专任教师的42.22%。实施“雁苑学者”“雁苑英才”“揭榜挂帅”等人才支持计划,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积极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拥有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十大陇人骄子”等荣誉获得者,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科领军人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文旅部“青年拔尖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四个一批”专家、陇原青年人才等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50余人。

    【合作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校地、校企、校际合作交流。深化产教融合,以建强产业学院、对接做实“服务地方事项清单”等为抓手,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与新疆、浙江等省区市开展战略合作,与省内平凉、陇南、金昌等地方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与山东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甘肃省科学院、社科院,读者集团、甘肃文旅集团、甘肃演艺集团等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是“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文化和旅游分盟秘书处单位,分别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伊朗、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在塔吉克斯坦设立中国文化交流中心。推荐优秀学生前往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交流学习,赴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等国留学。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建设机遇,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原则,以服务文旅强省建设为方向,加快改革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步伐,实施“三步走”战略,努力打造“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服务有特效”的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在教育强省、文旅强省建设中展现担当作为,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书写奋进篇章。



    党委(学校)办公室2025年10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