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特聘教授 陈玉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站在历史、时代的全局和战略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揭示了文艺事业的发展规律,阐明了时代发展对文艺工作的新要求,回答了事关我国文艺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激活和升华了中华传统文论,使中华传统文论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两篇讲话前后呼应,珠联璧合,拱星烘月,相互辉映,是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文艺事业的动员令,是构筑和攀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的集结号。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理解和领会讲话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把讲话精神落实到思想认识的提高和作品水平的提升上。
文运同国运相牵 文脉同国脉相连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学说,深刻揭示了文学艺术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作为观念形态或意识形态的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是一定国家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国家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虽然从局部上来说,文学艺术与一定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一定同步和平衡,但从总体上来说,文学艺术与一定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却是同步和平衡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这是至理名言。国运兴则文运昌,国脉盛则文脉旺。反之,国运败则文运落,国脉衰则文运微。在我国历史上,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灿烂辉煌,是同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封建王朝的兴旺发达是分不开的。鸦片战争以后,国运国脉的破败沉沦,直接导致了文运文脉的衰落微弱。而“五四”以后,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大业的胜利和成功,又直接导致了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兴盛和繁荣。在世界近代史上,意大利、西班牙、英、法、德、俄、美等资本主义大国的崛起,又是同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狄更斯、拜伦、雪莱、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雨果、歌德、席勒、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惠特惠、马克・吐温、海明威等一大批文艺大师巨匠及其名作巨著的出现是分不开的。而19世纪未20世纪初随着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的帝国主义阶段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资本主义文艺也逐步走向腐朽没落。
“文为之德者大矣,与无地并生者何哉?”“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前行,离不开文化的呵护滋养。回望历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历经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论、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身信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他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高扬我们的文化旗帜,坚守我们的文化立场,彰显我们的文化优势。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从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写出更多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我们歌唱祖国、礼赞英雄。因为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颂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我们要写出像毛泽东《沁园春、咏雪》词那样的作品,高唱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时代强音。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还严肃告诫我们,绝不做亵读祖先、亵读经典、亵读英雄的事情,更不能用虚无主义的态度戏弄历史。戏弄历史的作品,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对前些年出现的一些所谓“去中国化”、“去历史化”、“非英雄化”、“告别革命”、“躲避崇高”的作品,我们必须深入批判,肃清流毒。
文变染乎世情 兴衰系乎时序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在实践论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论学说,以及文艺的社会地位与作用的理论,深刻揭示了文学艺术与时代现实的关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联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震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都要把握时代脉膊,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衰系平时序。”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于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是文艺工作者的追求,紧跟时代,反映时代是我国革命文艺的优良传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火热实践,热情讴歌全国各族人民追梦圆梦的顽强奋斗,弘扬崇高理想和英雄气概,奏响了时代之声和爱国之声,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的新史诗,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治高尚精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文艺作为建立在一定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用中国人民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同时,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文艺母亲是人民 反哺母亲为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深刻论述了文学艺术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他在列宁提出的文艺事业“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毛泽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以及邓小平提出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等口号的基础上,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先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口号。在这次文代会、作代会上又提出了“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的希望,并从多角度、多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论证。
从思想认识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是为了人民。”那种认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
从创作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心愿、心情、心声。”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对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现实和理想并存,对古今中外文艺创作中写实和写意并举的生活和创作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费主义相结合创作方法的肯定和坚持,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和实践依据的,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和遵循的创作方法。
从反映内容上,“文艺要反映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涌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动人心的乐章,展现着色彩斑斓的画面。文艺工作者大有所为,也必然大有作为。”这诗情画意的生活原型,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多么生动、精彩的创作素材啊!
习近平总书记既从源于生活的角度指出了文艺的源泉,又从高于生活的角度指出了文艺的价值和实现这种价值的途径:“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人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这就把文艺反映人民生活的内容和途径论述得非常深刻透彻,使文艺工作者全面了解和表现人民生活有所遵循和依托。
关于文艺如何反映和表现人民生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是从态度和能力两方面来论述的:“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从创作态度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论,结合文艺的审美性和情感性特点认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休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憎、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实践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话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创造。”要求文艺工作者从思想感情上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从创作能力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结合文艺的形象性特点认为:“文艺反映社会,不是通过概念对社会进行抽象,而是通过文字、颜色、声音、情感、情节、画面、图象进行艺术再现。”他还根据恩格斯关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论,结合文艺的典型性特点认为:“典型人物所达到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塑造最美人物。”前些年有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理论,认为恩格斯关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个“必须破除的公式”,那是十分错误的。我们一定要根据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塑造好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特别是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
为了正确地反映生活,积极地服务人民,就要正确地认识社会,能动地反映生活。而正确地认识社会,能动地反映生活,又是为了弘扬正能量,创造新生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一本大书,只有真正读懂、读透了这本书,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昂扬没有沉郁,只有幸福没有不幸,只有喜剧没有悲剧。生活和理想之间总是有落差的,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这样那样不如人意的地方。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用文艺的正能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这又是多么正确和积极地认识和态度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讲话中,进一步论述了文艺创作的目的和文艺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并批评了文艺界一些消极不良现象。他说: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清泉永远比污泥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值得歌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对人民深恶痛绝的消极腐败现象和丑恶现象,应该坚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这些充满深刻哲理和浓郁诗意的论述,真使人有震龚发聩、茅塞顿开之感,那些沉溺在“自我表现”的泥淖中咀嚼个人悲欢,热衷于无节制无底线地暴露阴暗丑恶的“作品”是多么渺小、可悲啊!
诗文随世运 无日不趋新
在这次文代会、作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他说:“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文化创新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趋势,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变革和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伟大时代呼唤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和发展大国相匹配的优秀作品,为人类贡献中国人民创造的新的发展模式。
文化创新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为此,需要我们加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同当代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超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比如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美德,把这些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永不褪色的价值的东西发扬光大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
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堪欠,通则不乏。”这是说,文章写作按规律进行,每天都应有所创新。善于变化才能持久,融会贯通才不会贫乏。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推动文艺创新,需要从根本上做起,从多方面入手,提倡观念、内容、形式、手段切磋互鉴,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充分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文艺工作者: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向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中国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中国的诗情和意境。特别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的中华美学精神。
文艺创作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新颖独特的发明性精神活动,自觉创新创造是优秀作家艺术家的可贵品格和共同特点。作家艺术家要有开风气之先的勇气,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打破窠臼,发挥艺术个性,不断开掘和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不断推出新的创意构思,别具一格地抒情言志,另出心裁地编织故事,别开生面地写景状物,独具匠心地刻画人物。但习近平总书记又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但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不可能成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他还针对当前文艺界最突出的问题说:“要克服浮躁这个顽疾,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这情真意切的告诫,寄托着多么殷切的希望啊!
文心化人心 作文重做人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文艺理论关于文艺的性质及其价值和功能以及文艺家队伍建设的理论,深刻论述了文艺家的品德才艺素质与作品的思想艺术品位,以及作品的思想艺术品位对社会的风尚习俗影响的关系,向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希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的要求。他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作,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向高尚的道德靠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关于文艺价值和功能的最新丰富和发展,是对文艺工作者职责和担当的重托和厚望,也是对社会上不良文化的愤慨和贬斥。
美国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提出了文艺活动是由世界(社会生活)、作家、作品、读者(受众)四要素互动组成的著名观点,对我们全面理解文艺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艺作品作为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作家的头脑即灵魂在文艺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一切文艺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用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休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是对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的最新发展,是对作家的思想观念和创作态度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值得一切文艺工作者深思。
文艺作品是文学艺术的本体,是文艺活动的中心,是作家艺术家的立身之本。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时代成就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彪炳时代辉煌。每个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都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作品。那么什么是经典作品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生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这些精辟精炼的定义定理式的论断,为我们树立了创造精品力作的标准和标杆。今天我们处在文艺发展的最好时期,应该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创作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堪称经典的作品。
作家艺术家是文艺创作的主休,对于作为文艺创作的客体的社会生活、本体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对作为受体的读者观众,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作家艺术家的个人素质和修为就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养德和修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他还引用中外古今文艺家勤奋修为,刻苦创作的典故,说明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激励我们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功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有关文艺问题的讲话,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远见卓识,既有哲学的理性,又有美学的诗性;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现实的厚重感;既有宏观的指导性,又有微观的操作性;既有思想的说服力,又有艺术的感染力。真可谓中国当代的《文赋》(陆机)、《文心雕龙》(刘勰)、《诗品》(司空图),是《马克思思格斯论文艺》,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毛泽东《讲话》、邓小平《祝词》的延续和发展。由此,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必将迎来真正的春天,我们必将逐步登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