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州工农速成中学到甘肃教育学院到甘肃联合大学到兰州文理学院,我们经过60多年的发展。
政府批文
1950年5月23日,兰州工农速成中学成立,开启了甘肃工农教育的先河。
甘肃师专62级毕业纪念
1956年改设甘肃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更名为兰州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定名为甘肃师范专科学校。
甘肃教育学院校门
甘肃教育学院校园全貌
甘肃教育学院首届学员开学典礼留念
甘肃教育学院领导班子讨论学校发展规划
甘肃教育学院1980级学生毕业合影
1962年改建为甘肃教育学院,从此,学校担当起了提高甘肃省基础教育质量的重担。
政府批文
原甘肃联合大学创始者合影
原甘肃联合大学创始者合影
原甘肃联合大学创校十周年庆典
1985年,原甘肃联合大学成立,以全新的办学形式在全省率先迈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步伐。
2001年,两校合并,新的甘肃联合大学成立,经过十年的发展,学校“大文化、大旅游、大艺术”的特色突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省艺术学校交由我校管理。
2012年,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确定了将我校建设成为“重在培养文化、旅游、传媒、艺术等文化人才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2013年,兰州文理学院成立,实现了升本的目标,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历史性跨越。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先辈筚路蓝缕,励精图治,铸就了“勤奋敬业、严谨治学、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为我省工农教育,为我省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兰州文理学院成立后,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把握发展的时代使命、历史责任和战略机遇,凝心聚力,顺势而为,坚持内涵发展,提升办学理念,强化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打造办学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以文化传媒为主体建设合格本科学校的新阶段取得了新的成绩。
――人才强校迈出新步伐
我校驻校专家敦煌舞流派创始人,我国著名舞蹈表演家、教育家高金荣先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校驻校专家何鄂先生
一级责任教授李欣、孙绿江,二级教授杨志明、刘忠、牛海桢、陈秀武
我校二级教授
我校三级教授
甘肃省政府参事、省语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文学院张淑敏教授
省广电总台记者采访甘肃“小说八骏” 文学院严英秀教授
兰州文理学院经典文学作品赏析课程团队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实施“雁苑人才工程”,驻校专家制度、责任教授制度有效推进了学科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的结合,推进了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引领实践教学的创新步伐,已经形成了拔尖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机制,部分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截至2015年12月,全校专任教师45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92人(其中正高6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315人(其中博士32人),相比规范化办学阶段,分别增长30.4%和44.5%。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更加优化,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学缘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通过“青年教师成才奖+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的建设模式,积极推进教学名师培育和教学团队建设。截止2015年12月,荣获省级“园丁奖”14名、“教学名师”4名、“青年教师成才奖”23名;省级教学团队4个,立项建设校级教学团队10个,派出各类访问学者60余名,有40余名教师在校内外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
学校以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改革建设为平台,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截止现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0门。
省级“精彩一课”2个,建设校级精品课程48门。
我校学子在甘肃省大学生化学竞赛中荣获佳绩
我校学子在全国英语演讲与写作大赛甘肃赛区荣获佳绩
教改项目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厅级奖22项。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荣获国家级奖50余项、省部级奖160余项。2015年,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新成就。获批4个本科专业,又申报了5个本科专业和3个专科专业。
我校学子所拍摄的微电影荣获西北国际微电影节优秀奖
兰州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汇报展示
教学科研
教学督导、教学检查、干部听课、学生评教、信息反馈、教学奖惩等制度,形成从教学信息采集、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情况反馈到教学方案调整的教学质量监控闭环系统逐步健全和规范。各专业以人才培养的APO 工作法为理论基础,形成了文科类、术科类、管理类、工科类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