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学院学生赴甘南州藏区支教实习纪实之二

日期:2015-10-19   |  来源:师范学院   |  浏览:113

高原深处留倩影  藏汉和睦如一家

导读:格桑花是草原的音符,点缀着广袤而神奇的土地。在这里,教育如同高原缺氧一样,偏远的牧区、渴望的眼神,需要“美丽格桑花”--人民教师的爱和倾注。一群稚嫩勇敢的热血青年,以当代大学生的担当,勇赴高原牧区,以教育先行为己任。她们用责任与爱温暖着这里的孩子,以认真和执着坚守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一张张喜悦的笑脸、一句句温暖的话语,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和赞许;一次次的激励、一幕幕的感动,让她们在高原的阳光下书写藏汉和睦、共促教育均衡发展的美好画卷!

 

我们是赴甘南支教的实习生,从一开始接到这个消息时,我们便思绪万千,甚至有点害怕、担心,不愿意去,但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并且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不得不克服所有的困难,来面对人生中的一次考验。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为甘南的孩子们服务。因此,再多的不情愿都化为勇往直前的动力。

我们支教的地方是碌曲县阿拉乡中心小学,和我们想象的一样,这是一座建在大山深处的小学,学生全部是藏族。当我们第一次面对他们时,看到他们期待知识的眼神,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便油然而生。学校安排我们住在一个教师公寓里。可能和这里的气候有关吧,我们住的房子很潮湿,而且这个地方只有两个商店,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平常在正常上课的时候,我们就在大灶上吃饭,但是周末的时候我们得自己做饭。我们想出去逛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那里根本没有街市。

虽然条件不好,气候我们也有点不适应,但是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我们特别照顾,这使我们心里觉得非常温暖。在我们到阿拉中心学校的第二周,校长给我们发了200块钱的生活补助,还带来了蔬菜、米面。学校的条件有限,这是难以改变的事实,但是学校最大限度的照顾我们,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鼓舞。与生活条件艰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空气很清新,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看着云雾缭绕的大山,犹如人间仙境一般,这绝对是在喧闹的城市看不到的美景,每当此时,我们的内心就会非常平静,忘掉了眼前的艰难困苦,一心想着怎样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

张丽同学带学前班的汉语言和四年级的英语,董泽萍同学带一年级的汉语言和五年级的英语。给低年级的藏族学生讲授汉语,这是最令我们头疼的事了,由于他们从小在藏语的环境中长大,对汉语很陌生,因此有的学生根本听不懂我们说话,交流就成了我们在这里教学的最大障碍,而且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上汉语课时积极性不高,因此,刚开始上课时课堂很难控制。给四五年级的学生讲课相对好一点,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课堂也容易控制,另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的兴趣也很浓厚,教学的开展也就相对容易一些。

在这里上课,由于条件所限,我们主要采用讲授法,在给四五年级学生上课时,都是以黑板、粉笔作为基本教学工具,以讲解书本知识为主,但是学前班的小朋友,用语言很难交流,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主要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我们为他们教授简单的手指操、舞蹈、律动操和简单的汉语歌曲。另外,针对他们要学的书本知识,我们以游戏或是儿歌的方式进行教学,让他们在玩中学,这样不仅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而且能延长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让他们比较容易理解所学内容和接受新知识。

总之,既然选择了这里,就只能风雨兼程。既然来了,我们就会坚持到最后,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给藏区的孩子们带来知识和希望,让他们离梦想更进一步,同时也可以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履行我们教书育人的职责。无论是谁,看到孩子们那期待知识的眼神,都会毅然决然的去帮助他们。因此,我们将会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的传递给孩子们,我们无悔,只因为我们是准人民教师!

(撰稿:董泽萍  张丽  摄影:董泽萍  张丽)

近期热点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