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巡礼】教育学院:启智润心塑英才立德树人育新人

时间:2025-11-11来源:兰州文理学院浏览次数:64

教育学院前身数学教育专业教研室成立于1962年,历经数学系、教育系、数学与信息学院、师范学院,2018年更名为教育学院至今。

学院传承学校七十余年师范教育的办学历史,始终秉承“明德强能、励志笃行”的校训,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基本遵循,以“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为人才培养宗旨,栉风沐雨、薪火相传,为甘肃省基础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的骨干教师及管理人员。

目前,学院共有专任教师48名,其中教授8人,博士13人(在读4人),占教师总数27%,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有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1人,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甘肃省最美科技工作者1人,甘肃省科普专家1人,甘肃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省级教学团队1项,有2人获甘肃省创新教学大赛省级三等奖。

学前教育专业2024年10月通过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25年9月通过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教学团队1项,组建有一批校级教学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

学院建有微格教室、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书写技能实训室、手工制作实训室、玩教具制作实训室、保育实训室、舞蹈实训室、音乐实训室等实训室11个。在兰州市、兰州新区、新疆吐鲁番市及和田市、北京市、广州市、西安市和临夏州建有27家教育实习基地,完全能够满足师范生的实训、实习等教学需求。

培养举措

培根铸魂,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扣以“三全育人”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教学主线,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近三年,学院获教育厅党建研究重点项目1项,甘肃省教育领域党的建设研究课题4项,1人获省教育厅“优秀双带头人”,获学校“双带头人”工作室,学校党建工作“标杆学院”创建单位、学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单位。此外,学院荣获优秀微党课及优秀主题党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学院将师德养成融合到课堂教学、育人环境和育人活动中,以课程思政、红色文化社会实践等形式,弘扬教育家精神,涵养教育情怀,要求每门课程寻找课程思政元素,落实在课程标准中。

夯实培养,突出双专业能力:学院开展了规范有效的调研,形成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报告,同时邀请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校生及基础教育相关工作者参与培养目标的论证研讨,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构建了贯通全流程的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课程夯实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以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科核心能力,以教师教育课程形成“师德养成—教学技能—教育研究”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以“三习”、毕业论文、综合实训等专业实践课程构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养体系,实现理论向实践转化。

在教学模式创新中坚持“学科基础与师范技能并重”,将学科竞赛、学生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等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校外通过教育见习、实习基地深度对接基础教育需求,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参与校本教研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双专业能力培养通过“学科课程群+教学基本技能达标考核”联动强化。近三年师范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在95%以上。

全程贯通,打造“三全育人”新闭环:学院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核心构建育人新生态。在全过程育人方面,贯穿“入学—培养—就业”全链条,新生通过军事训练与劳动教育等筑牢意志品质,低年级依托专业基础课程与“三字一画”实训、教育见习等夯实职业素养,中高年级以师范技能竞赛、教育实习、教育技能综合实训实现教学能力螺旋式提升,毕业阶段通过教育研习、毕业论文推动教育研究能力转化;在全员育人方面,整合多元主体力量,校内形成“党政人员+专业教师+思政辅导员+学业导师”协同机制,校外联动院校专家、实践基地教师、优秀校友等开展“雁苑名师大讲堂”“雁苑文化大讲堂”“雁苑学术大讲堂”、优秀校友就业考研创新创业经验分享等特色活动,实现校内外资源互补;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利用多平台系统训练提升育人成效,融合“课程教学+科研创新+社会实践+文化浸润”四维空间,形成“价值引领—能力塑造—人格培育”的闭环育人网络。

多元评价,助力持续改进:学校构建“校院两级联动”质量监控体系,通过校领导随机检查教学情况、学院督导常态化听课、学生教学信息员实时反馈等多维渠道,动态追踪课堂教学质量。学院定期发布《督导工作总结》,结合学校督导反馈与学院督导专项报告,针对性实施教学方法改革,近三年,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优秀率不断提升,有效促进了“以评促教”的良性循环。

学院建立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系统采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反馈意见,联动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同行及家长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评估结果深度融入培养方案修订,根据行业需求新增课程模块,融入最新成果,实现“评价-反馈-改进”闭环管理。

育人成效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成效:学院近三年累计孵化大学生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20余项,聚焦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教育公益等社会重大议题,成果凸显学科交叉与社会服务双重价值;学生学术论文发表实现质效双增,近三年学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篇。学院通过“导师全程指导+项目驱动实践+跨学科协作平台”培养模式,有效激发学生学术潜能,形成“问题导向-科研训练-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既强化了学生学术素养,又为地方教育发展与产业升级注入创新动能。

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学院以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为双轮驱动,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健心杯”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3项,省级一、二等奖71项。构建“以赛促学、赛教融合”培养体系,依托数学建模、教学技能、创新创业三大核心赛道,通过“项目化训练+导师全程指导+多学科协同”模式,强化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双提升,形成“课堂延伸-竞赛锤炼-能力内化”的育人闭环,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教育服务需求的深度契合。

高质量就业与校友发展:学院以高质量就业与校友发展双轨并进为导向,累计146名学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11人考取985、211高校,11人赴海外深造,47人升入省部共建高校;近三年整体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就业领域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及新兴产业,基础教育领域就业占40%左右,校友发展良好。

特色与亮点

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与师范教育深度融合:学院立足学校“敦煌文化艺术”“非遗传承”等特色专业及资源优势,构建了“文化认知—艺术体验—教育转化”三位一体的育人路径,致力于培养兼具文化传承使命感与现代教育创新力的教育人才。在课程中融入敦煌文化艺术和非遗元素,同时开展“舞从敦煌来”“非遗手工技艺展”等特色活动,实现文化传承与专业发展的双向赋能。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素养,又能在教育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艺术的应用型人才,为师范教育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

以心育助力学生成长和发展:学院聚焦“以心育助力学生成长和发展”,依托省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的专业优势,构建“课程+实践+科研”三维心育培养体系:通过心理学课程夯实理论基础,以“健心杯”心理健康教育大赛、心理学社社团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设计学生情绪管理游戏、亲子沟通情景剧等实践方案,提升心理干预技能;依托“大学生幸福成长中心”平台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等特色实践活动,开展沙盘疗愈、团体辅导等沉浸式实训,强化学生自我心理调适与中小学生、幼儿心理支持能力。通过“学—赛—践”联动,培养懂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能科学实施心理关怀、善用积极教育策略的基础教育人才,形成“以心育赋能职业成长,以专业守护幸福童年”的鲜明特色。

对接基础教育,服务地方建设:学院坚持“对接基础教育,服务地方建设”。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培计划”、省级教师培训等各类教师培训项目60余项,培训人数总计20000余人。“国培计划”的实施,加深了学院专业专任教师对甘肃省地方基础教育现状和人才需求的了解,深化了和甘肃省优质初中的合作办学机制,与基础教育中小幼、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协同,通过深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承担社会服务等工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不断提升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能力,扩大了专业影响和声誉。



供稿: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