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肇始于1999年甘肃联合大学政教系文博旅游专业,2010年正式建院。二十六年来,学院始终秉持“扎根西北、服务文旅”的办学定位,紧密对接甘肃省文化旅游强省战略,构建了学科专业建设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人才供需适配机制,形成“对接产业、对接行业,理实合一、校企合一”的“两对接两合一”产教协同育人模式。
学院聚焦文旅全产业链需求,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专业于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以此为引领,构建起覆盖文旅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专业集群。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规模达1500余人,已成为西北地区文旅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院立足高端平台支撑,构建起“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新格局。作为甘肃省旅游智库秘书处常设单位,深度参与全省文旅产业顶层设计;依托甘肃文旅产业研究院,持续推动战略规划与业态创新;牵头建设全省唯一的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探索实体化产教融合新路径;承担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秘书处职能,促进“文旅+科教”深度融合与成果转化。四大省级平台不仅是学院办学实力与社会影响力的集中体现,更是围绕旅游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形成了“人才培养—战略咨询—科研创新—产业服务”的全链条支撑体系,为甘肃省建设文化旅游强省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立德树人 筑牢育人根基
学院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四维协同、五育融合”为核心理念,通过“铸魂、固本、赋能、提质”四大路径,系统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闭环体系。围绕教育部“十大育人体系”建设要求,学院着力打造具有文旅特色的“六大育人体系”,涵盖思想引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安全稳定与队伍建设,形成立体化、系统化的育人新格局。
在思想引领方面,学院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课程育人方面,学院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制定《旅游学院课程思政实施细则》,构建起书记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科办牵头抓总、各基层教学组织联动、任课教师落实推进的工作机制,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学生培养域、课程教学域和科研实践域,形成全域思政的新格局。各专业建成特色思政案例库,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新华网新华思政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个,校级以上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5项,营造出“课课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浓厚氛围。
实践育人方面,学院推动“一二三课堂”深度融合,精心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暑期三下乡红色实践研学”等品牌活动,引导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专业本领。在此基础上,学院积极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三个课堂”协同、“线上”“线下”协同、辅导员与课程教师协同的“四协同”育人模式,全面推进“五育并举”,形成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2023年,学院获批“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圆满完成全省首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试点工作,思政育人质量持续提升。

强师兴教 夯实发展根基
学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打造了一支以名师为引领、中青年骨干为主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2人,高级职称占比50.91%;博士22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2.72%;“双师型”教师32人,占比58.18%。师资队伍中拥有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旅游教育名师等国家级人才3人次,甘肃省教学名师、领军人才、飞天青年学者等省级人才12人次。

在科研创新方面,学院教师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6项,获得科研经费1259.7万元。出版《甘肃省旅游志》《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等学术著作7部,主编教材5部,其中2部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学院教师参与完成的“以文化遗产教育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与实践”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博士学历提升计划”,近三年支持6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建立“入职培训+学期培训+寒暑假研修”的周期培养链条,年度培训教师实现全覆盖。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旅游管理教研室获评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形成了一支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行业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模式
学院创新实施“两对接两合一”育人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两对接”包括对接产业和对接行业:一方面构建产业导向的学科专业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文旅创意、项目策划、产业运营等课程群;另一方面与甘肃文旅头部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共同攻关运营管理、文创设计、智慧旅游等产业痛点,共建行业标准,共创教学资源。
“两合一”强调理实合一和校企合一:坚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构建“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实施“2+1+1”培养过程;坚持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教师队伍。这一创新模式使学院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学科、全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示范点。学生以“观念新、上手快、后劲足”的特点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教学创新深化课堂革命
学院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自建在线课程9门。其中,《大学生礼仪素养与魅力提升》选课学校超过280所,选课人数达2万余人次;《乡村旅游规划与运营》覆盖94所学校、1876名学员,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学院大力开展案例式、翻转式、项目式教学,全面应用SPOC、MOOC资源,建设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利用AI智能导游实验室、旅游规划实验室等现代化设施,打造数字化教育教学新形态。在考核评价方面,建立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过程全程化、成绩评定多维化的多元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
实践赋能 强化应用能力
学院构建了“基础实训-专业实践-综合创新”三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实践学分占比均超过40%,远高于教育部要求。这一体系通过分层递进的实践环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学院建成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含AI智能导游综合实验平台、研学旅行策划及旅游企业运营信息系统平台、旅游规划及产品研发设计实验平台。与途牛旅游公司共建文旅直播实验室,开发《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创新实践》国家级一流实践课程。同时,与行业企业共建2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集群化、差异化布局。
质保机制 护航人才培养
学院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创新构建“建、诊、创、改”闭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诊断,创新突破瓶颈问题,持续推进改进提升,形成螺旋上升的质量提升机制。

在内部质量监控方面,学院构建了学院、教研室、课程组三级联动机制,开展校领导、督导、同行、学生四级评教,实现评教全覆盖。近三学年,学院领导听课114节次,院级督导听课576节次,教师同行听课960节次,学生评教每年超过1000人次,覆盖98%的学生和100%的教师。
学院还高度重视外部评价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从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多方获取宝贵意见,推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持续优化。建立毕业生跟踪评价机制,定期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将评价结果有效反馈到教学改进环节,形成完整的质量闭环。
育人成效彰显办学实力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近五年年终就业率平均达85.26%,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88.58%。63%毕业生选择扎根西北文旅行业,累计为区域文旅产业发展输送复合型人才超1600名,成为推动西北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成效显著,2022-2025年获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特等奖、中国好创意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赛三等奖、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二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186人次。学生立项国家级大创项目5项、省级7项,获得导游证、民航安检证等职业资格证书450人次,证书覆盖率达30%,体现了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成效。
毕业生质量获得社会广泛认可。2025年调查显示,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89.69%,对教师师德师风认可度90.70%,对教学科研水平认可度91.7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给予高度评价,综合满意度达4.1分(满分5分),充分证明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
服务社会贡献文旅发展
依托省级平台优势,学院构建“智库引领—标准建构—示范推广—人才支撑”四位一体的社会服务体系,深度赋能甘肃文旅产业发展。

学院推动建成省政府旅游智库,主持编制《甘肃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等战略规划10项,产出多项高质量咨政报告,其中多篇获省级采纳并转化为政策文件。近五年完成全省文旅调研报告40余项,提交建言献策百余项,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学院构建全产业链服务机制,主持制定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样板村等服务标准,完成8个示范县、200个示范村评估工作。承担省“十四五”乡村旅游等重大规划编制,指导建成3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4个国家级重点旅游村、3个国家级地质文化村镇。近五年培训文旅骨干1.2万余人次,指导2万余人考取导游证,助力1500余人获得民宿管家资格。学生团队完成的“甘肃五十条自驾游精品线路”等成果直接服务区域文旅发展,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教研双驱”发展路径,打造西北地区文旅人才培养高地。学院将始终保持良好的传承和创新活力,为甘肃省乃至全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征程中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供稿:旅游学院






Copyright 2020-2025 © 兰州文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1400186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9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