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说育人】美术与设计学院:扎根西北育英才服务地方谱华章​​——构建文旅设计人才培养“甘肃方案”

时间:2025-07-04来源:兰州文理学院浏览次数:18

美术与设计学院始建于1992年,是甘肃省最早开展艺术设计教育的院系之一。三十余年来,学院始终坚守“扎根西北·服务地方”的办学初心,以“文化传承+设计创新+产业服务”为发展理念,致力于培养兼具文化底蕴、技术能力与产业视野的复合型美术与设计人才,为西北地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立足西北:学科根基与育人使命

学院深刻把握西北地区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文化强国战略中的独特地位,将敦煌艺术、黄河文化、甘肃非遗转化为艺术教育的内核,提出“六维协同·双驱联动”育人模式,为西部设计教育提供可复制的“甘肃方案”。

学科专业布局紧密对接区域需求,形成“以美术为基础、设计为重点、戏剧影视为特色”的学科专业群。2021、2022年,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双双入选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二维设计基础”、“甘肃民间美术”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作为省内唯一布点,获批甘肃省文旅厅“甘肃省舞台艺术创作基地”;绘画专业依托深厚积淀,为“甘肃省美术创作基地”。“两个国一流、两个省基地”的专业布局共同支撑起服务甘肃文旅产业与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师资力量与硬件设施双轨并进。学院40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60%,有教育部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飞天学者”、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甘肃省“教学名师”等专业领军人才;建成数字环艺虚拟交互、数字插画设计实训室,区域文创设计、视觉信息设计、数智演艺空间设计、生态环境设计、陶艺等19个专业工作室以及中国画研摹馆、专业展厅等30余个特色教学场所,为“做中学、学中创”提供坚实保障。

育人创新:六维协同与双驱联动

​​

学院构建“目标引领—过程赋能—成效反哺”的闭环育人生态,以培养“新丝路设计师”为核心目标,明确人才三大定位:文化转译者:通晓丝路美学基因,坚守文化自信;技术整合者:掌握文物数字化、AI设计等前沿技能;产业创新者:能以设计驱动文旅资源转化,服务区域发展。​

“六维协同”育人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文化+技术”双主线课程链,开发“丝路文创设计”、“地方创生设计”等特色课程,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数字丝路”设计+文旅数字工坊,实现“实验室技术→课程模块→商业产品”三级转化。师资结构突破同质化瓶颈,组建“专业教师+行业导师+学界专家”三导师团队,由学界专家讲授文化遗产数字化,行企导师带项目进课堂。实践平台打通孤岛效应,建立“校级工作室-联合实验室-国际项目组”三级网络,计划与意大利高校共建“欧洲设计实践基地”,拓展跨文化实践场域。评价机制突破单一标准,推行“以展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方法,将竞赛获奖、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纳入评价体系,孵化“金城尕娃”“雁北手创”等文创品牌。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奖励68项、省级235项。服务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文旅项目需求池”,与读者集团、甘肃文旅集团等22家企业开展合作,横向项目经费逐年增长。

双驱联动,促进传统与现代融合。文化传承驱动链聚焦“让传统活起来”,构建“丝路美学基因图谱”,提炼敦煌色彩、黄河纹样等文化符号,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将壁画、彩陶、皮影等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创设计。技术融合驱动链推动“让设计强起来”,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共建AI设计课程,学生团队以数字技术活化敦煌艺术形象,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党建铸魂:思政引领与学风建设​​

学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全过程,确保办学方向与社会主义建设同频共振。

思政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课程建设突出价值引领,在“敦煌美术赏析”、“甘肃民间美术”等课程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开设非遗工艺美术类课程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创新“行走的思政课堂”,在敦煌莫高窟、江西瑶里古镇等专业考察中融入红色教育,实现思想引领与专业学习有效衔接。党建引领学科发展,以两个“国一流专业”为牵引,形成“设计+文创”“环境+美学”“数字+演艺”交叉方向,精准对接区域文旅产业发展需求。

学风建设与人文关怀并重。学院打造“一院一品”美育品牌,通过学术讲座、设计竞赛、作品展览营造“比学赶超”氛围,近三年学生参与“互联网+”等国家级赛事获奖数量显著提升。建立“学业-心理-经济”三维帮扶体系:实施“一对一帮扶”计划,由党员教师、学生骨干结对指导学业困难学生;构建“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防护网;落实贫困生“奖助贷勤免补”全覆盖。学生党员“亮身份、做表率”,通过学业帮扶、心灵伙伴、就业指导等结对形式传递组织温暖。

服务社会:产教融合与区域赋能​​

学院坚持实践项目“真题真做、服务反哺”,积极推动学术资源向产业动能转化。毕业设计80%选题聚焦甘肃文旅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及非遗传承,形成“企业出题、学院解题、市场验题”的协同模式。与甘肃文旅集团、兰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团等单位共建选题库,完成“兰州水墨丹霞景区文化空间设计”“武威野生动物园导视系统”等50余项实战项目。年度毕业展暨就业推介会成为成果转化桥梁,“金城尕娃”“雁北手创”等师生共创产品在景区热销,带动毕业生创业率提升。

文化传承彰显社会责任。成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文创设计研究中心”,组建团队深入庆阳、定西等脱贫地区开展“一村一品”设计帮扶。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服务甘肃省歌剧院舞台创作,绘画专业助力地方经济文化事业发展。

国际协作开拓前沿视野。依托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开展“丝绸之路”文创人才培养。布局AIGC赋能文化遗产,推进“数字丝路”工作坊,为甘肃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贡献智慧。

未来展望:西部设计教育的革新者​​


学院育人成效获得广泛认可,“学文旅设计到兰州文理”行业口碑逐步形成。成果在中央美术学院“未·未来”论坛、鲁迅美术学院新文科一流专业建设研讨会推广,向省内外多所院校开展教育模式推广。

未来,在文化强国与教育强国的时代坐标下,学院将继续以“扎根西北、服务地方”为教育坚守,聚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设计创新赋能甘肃文旅发展”双重使命,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措施,构建形成西北文旅设计人才培养的“甘肃方案”。



撰稿:赵笑笑
通讯员:唐艳丽
审核:吴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