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报道我校旅游学院坚持双向赋能 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格局

时间:2025-05-21来源:兰州文理学院浏览次数:10

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78580ed159254b689486472683805f7e

原文如下:

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锚定文化旅游强省战略目标,坚持双向赋能,探索形成政产学研用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创新高校使命和产业需求同频的应用型育人模式

学院遵循“OBE”理念,坚持打造政产学研用生态圈,探索出“两合一两对接”的育人模式。

“两合一”指坚持“理实合一”,高质量构建“理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国际合作、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内容、创新创业和协同共享五大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实施2年双基教育、1年产业实践课程导入、1年“产业岗位实践+专业论文”的“2+1+1”育人过程,实现“毕业即就业”;坚持“校企合一”,持续打造一支专职教师和弹性师资优势互补、密切合作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切实保障育人成效。

“两对接”指以“产业导向的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和实践体系”为支撑“对接产业”,在学科建设中对接全省文旅产业重点方向,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双向赋能,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文旅创意、项目策划、产业运营、演艺创智、智慧营销、乡村创新实践等课程群;与甘肃省文旅头部企业和重点企业共建实践基地来“对接企业”,共同攻关运营管理、文创设计、旅游演艺、非遗旅游、智慧旅游、品牌建设等领域痛点难点问题,共建“行业企业标准”,共创实践教材、案例和资源库。

学院及教师团队获得“前沿引领力强、服务能力优、教育品牌好”等业界赞誉。学生获得“观念新、上手快、后劲足”的业界评价。学院相继获批旅游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甘肃省级重点学科、全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试点等,涌现出全国三八红旗手、甘肃省教学名师“飞天学者”“领军人才”等一批立德树人“四有”好老师,以及全国三好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等优秀学子。

打造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共促的文旅融合高地

学院始终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的成效,作为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坚持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双向赋能中,以“六要素矩阵”打造文旅融合高地。

建智库(平台),引理论之先。学院推动建成甘肃省政府旅游智库,构建起以智库驱动、联动甘肃文旅产业研究院等其他5个省级平台的协同创新、综合育人体系。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实施带项目进入、学生担任科研助手、政产学研用全覆盖的工作机制。智库先后产出《甘肃省旅游产业战略研究》等一批咨政报告、论著成果,部分成为地方决策参考。

做咨询,促迭代升级。学院坚持“真题真作”,深入研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开展归因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近5年,学院协作完成甘肃文旅品牌线路、文旅消费、红色旅游和“非遗+旅游”等方面的调研报告40余项,建言献策百余项,有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定标准,建行业规秩。学院借鉴全国经验,在调研基础上,提出全省文旅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建议。主持、参与制定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样板村、非遗民宿等相关服务标准,开展8个乡村旅游示范县、200个示范村的调研评估工作,为产业规范化发展作出了有力的贡献。

编规划,擘产业画卷。学院协同调研,完成省“十四五”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发展规划,完成40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度假区规划编制,50余项市县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制定。指导建成3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4个国家级重点旅游村、3个国家级地质文化村镇,培育3名国家级文旅能人,推动规划先行成为全行业发展的理念与遵循。

推样板,树示范典型。学院走访甘肃省86个县(区),探索总结交通节点型、景区带动型、产业引领型、创新驱动型等6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协作组建讲师团和宣传小分队,写教材、编案例,制作云课程、提供云辅导,让榜样的示范作用和创新故事在全省推广。

创机制,承人才之需。学院创新全产业链服务、头雁引领和职业资质3种人才培养机制,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校内创建现代产业学院,构建全产业链育人机制。协同实施头雁引领计划,满足全省乡村旅游骨干、景区运营带头人、网红导游等人才需求。近5年,培训超过1.2万名文旅系统骨干人才,指导2万余人考取导游证,助力1500余人获得民宿管家资格证书并就业。


(作者:高亚芳  靳紫喻  吴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