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临夏市南龙乡王闵家村发现了一个古墓。考古专家惊奇地发现这竟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砖雕仿木结构古墓葬,墓室全部用砖雕砌成。砖雕铭文显示墓主人是金代河州进义校尉王吉,建墓年代为金大定十五年,距今已800多年。
这次意外发现改写了临夏砖雕的历史,它确切地证明宋代时砖雕艺术在临夏达官显贵中已经十分流行。进一步的考古发掘还发现砖仿木结构墓室兴起于晚唐五代而盛行于宋金时期。
汉魏时代,人们更喜欢把日常生活场景直接描画在砖上,或在泥坯上雕上花纹、或捏塑成形再加以烧制,镶嵌到房屋或墓葬中。当时的工艺主要以描绘、模印和阴刻为主,技术手段也仅限于“刻”,但砖雕写实主义的艺术基调由此奠定。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兴盛期间,中国各地修建了大量砖塔。隋唐以后,直接以砖为材质进行雕刻开始陆续出现。宋金时期,代表砖雕特征的浮雕趋于成熟,“雕”的概念得到确立,规模化生产砖瓦的 “砖瓦作”应运而生。砖雕作为一种建筑装饰艺术被广泛采用。
作为一项民间艺术,砖雕从发端到正式成为刻在砖上的建筑装饰艺术,至少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从古拙到丰富,从粗犷到细腻,雕刻题材从来不受局限,雕刻者可以自由地表现世间万物,包括人、鬼神以及自然界的飞禽走兽。
元代蒙古军队的征战迁徙将伊斯兰文化传播到临夏。在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出于民族间的相互尊重,河州工匠有意无意地回避了人物和动物等题材,一种源自中原但又与中原风格迥异的砖雕流派在临夏形成。至迟在清代,河州砖雕已成为中国六大砖雕流派中特色鲜明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