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告(一): 青砖上的乾坤・技艺|从泥土到艺术间的漫漫长路

时间:2018-04-16来源:科技处浏览次数:193

1_调整大小.jpg

盛产于甘肃中部――临夏北塬上的一种常见白土,是经过了怎样的千锤百炼,怎样的巧手妙思,才能变幻成质朴而又绚烂至极、实用而又意蕴丰富的砖雕艺术?今天,让我们走进《青砖上的乾坤》,跟随河洲砖雕艺人沈占伟一起去看看。

2_调整大小.jpg

取土。临夏北塬至今遵循着最传统的古法制砖。制砖工匠首先精选位置取土,筛去沙子和砾石,打细堆好后放水浸泡。吃透水的泥土经过十次以上彻底的翻搅打拌,形成一定黏度的泥浆再发酵一天一夜之后,才能倒入不同规格的模具打坯成型。

泥坯。晴天最适合打坯。湿软的泥坯经过24小时晾晒,水分在阳光下快速蒸发。完全凝结硬化后码起来继续风干一个月以上,等待它们的将是烈火的煅烧。

炙烤。经过连续十三天一千多度火焰的炙烤,封住火门隔绝氧气,再进行四到五次注水冷却。七天后,质地坚韧、色泽沉稳的青砖便可以出窑了。

出砖。经过严格挑选,蜂窝极少、色泽均匀的青砖将被运往砖雕工厂,等待雕刻大师的巧手点化,脱胎换骨。

打样。在临夏,人人爱牡丹,家家有砖雕。有着800多年栽培历史的牡丹,很早就进入临夏砖雕艺人的视野,成为他们最常表现的题材。沈占伟用牡丹图来做设计底稿,构思已在脑海中完成,他直接在画纸上一气呵成。“画稿”工序就算完成。

3_调整大小.jpg

渡稿。将设计好的图案描刻在打磨好的青砖上称之为“渡稿”,这是砖雕工艺的第一个步骤。平面图案要变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牡丹,跃然砖上,除了独具的匠心和精湛的手艺,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沈占伟开始检视他的工具,折尺、锯子、刨子、铲、錾、刻刀,这些传统的工具能够完成精细的刻活,其中的奥妙是现代电动工具无法比拟的。

打坯、粗雕。砖雕无论作品大小,都要经过“打坯”“粗雕”和“出细”三大步骤十几道工序,由简到难,由粗到精。这是临夏砖雕千百年来遵循的工艺流程。粗雕要概括性地雕出基本的造型和立体感,平面的牡丹图案在一刀刀切、旋、刮、削、刻之下逐渐显现出生动的立体形态,这是个神奇而充满期待的过程。

出细。最体现匠心和技艺的“出细”必须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完成,这是整个雕刻过程中化平庸为神奇的关键一步。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使得最终呈现的作品给人以审美上的飞跃。危险也往往在此时出现,一个轻微的颤动,一丁点地过犹不及,都有可能功亏一篑。 

在素面素身的泥土青砖和美轮美奂的砖雕精品之间,隔着漫长的时间和难以想象的耐心与毅力。

4_调整大小.jpg 

经历了两次失败和三个多月艰辛鏖战,沈占伟的潜心之作――“全对称立体双面镂空透雕牡丹”终于完美收工。但是沈占伟还有个心愿一直让他牵肠挂肚,他的心愿能实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