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总结与展望
张世成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要求,推动甘肃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从五大方向、16个方面详尽的规划了甘肃省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实施意见。
兰州文理学院作为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向文化、传媒、艺术为主要办学方向的首批转型发展的试点高校,在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要求,推动甘肃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后面还应该这么做,先总结、展望如下:
一、戏曲人才培养工作方面
1. 2014年恢复戏曲专业招生,重新开设秦腔、陇剧表演班,从娃娃抓起,免费培养9-14岁之间五年一贯制、“4+2”人才培养模式,开通了“音乐表演(戏曲方向)”五年一贯制本科专业、“音乐表演(戏曲方向)”专升本专业,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教育教学机制,目前共有210名戏曲类本专科学生在校学习,成为我省唯一一个戏曲类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
2. 改建了实验剧场、练功厅、琴房、排练室、音乐厅、资料室、小舞台并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购置了地毯、海绵垫的练功设备;新建了录音室,备了教学用品.
3. 优化了教师队伍。针对戏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聘院了王亨、杨波、边肖、雷通霞、窦凤琴、窦凤霞、王建平、苏凤丽等我省戏曲院团的专家、艺术家为我校特聘教授,对学校的戏曲专业建设出谋划策,把握方向;同时还聘请了孟庆波、张虹、党小平、王笃、慕红霞、李景航等戏曲专家来校授课,引进中国戏曲学院张亚中、罗登峰两名优秀毕业生来校执教,派李海平、张晓娜、李艳、唐雅丽等中青年教师赴中国戏曲学院进修学习,优化了教师队伍,保证了教学质量。
4. 规范教学管理。学校就制定了高标准、严要求的培养目标,开设了 “戏曲发声”、“秦腔音乐”、“陇剧音乐”,“唱念”、“身段”、“腿功”、“把子功”等戏曲类主干课程。
5. 组建了戏曲乐队,从吊唱开始,尽可能让学生接触戏曲音乐的熏陶,徜徉中国戏曲传统文化。
6. 克服困难,自主开发了《秦腔唱念有声系列教材》一套6本秦腔系列教材.声配像》(1-6册)分《秦腔打击乐》、《秦腔板式板头音乐》、《秦腔名家名段示范教材-生角》、《秦腔名家名段示范教材-旦角》、《秦腔名家名段示范教材-净角》、《秦腔名家名段示范教材-丑角》,全面系统的介绍秦腔音乐基本理论、名家音配像(含伴奏)教学示范,填补了国内秦腔音配像系列教材的空白。
7. 《陇剧唱念有声教材》正在筹备当中。通过以上教学举措使学生受益匪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年5月份由省教育厅、省剧协举办的“甘肃省第二届高校戏剧节”上,我校戏曲专业学生获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学生张添茗、李心怡获2015年《甘肃省少儿春节晚会》戏曲表演类金奖;学生张添茗在由中国剧协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中获专业组“金花称号”。弥补了我校近15年来未参赛获奖的空白。
2015年5月, “戏曲人才培养与舞台剧目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厅列为高校办学能力提升计划”省级平台。“大型神话陇剧《马踏飞燕》剧目开发”被教育厅列为2016年科技创新开发项目,该剧目正在申报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兰州文理学院与中国戏曲学院一道成为“中国戏曲教育联盟”首批发起单位和理事单位。我校张世成同志为常务理事、张东升同志为理事。
二、敦煌舞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历史跨越八千余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著名的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在这里熠熠生辉。为甘肃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源泉,使敦煌文化、敦煌乐舞走向了世界。
敦煌舞创立于甘肃省艺术学校,并作为兰州文理学院特色专业发展建设。创建人正是我校的高金荣教授。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实践和发展完善,敦煌舞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已成为了中国古典舞流派之一,被众多高校广泛使用,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敦煌舞》是对整个壁画舞姿的提炼与概括,以唐风为主,既带有佛教色彩又有西域风格。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观众。曾在北大、怀仁堂、政协礼堂等重要场所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艺术界人士进行汇报演出。对外交流中,先后接待过法国、日本、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泰国公主施琳通等众多外宾,受到热烈地欢迎和高度地评价。
作为特色专业,兰州文理学院艺术中专部已培养出了21届近千名敦煌舞表演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个高校和院团。舞剧《丝路花雨》几代英娘的扮演者以及部分群舞演员都是我校培养的毕业生。近些年来,敦煌舞在全国各类比赛与展演中也荣获了众多殊荣。2015年7月,在全国“荷花少年”校园舞蹈大赛中敦煌舞荣获金奖。2011年12月在甘肃省“飞天奖”比赛中敦煌舞精品课荣获银奖。2010年在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杯”舞蹈比赛荣获三等奖。 2006年在第八届全国“桃李杯”舞蹈大赛中, “敦煌舞精品组合”获保护传统文化特殊贡献奖(即一等奖)等。
兰州文理学院还建设了一支以高金荣教授领军的老中青结合的敦煌舞师资队伍:金亮 , 兰州文理学院副教授、甘肃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硕士研究生,主攻方向敦煌舞研究。1987年开始学习敦煌舞,已培养出19届敦煌舞表演学生。曾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教师,多次在国内 “桃李杯”、“荷花杯”等大赛上荣获“最佳编导”、“优秀指导教师”奖。夏莹莹 、 解雨姣 , 兰州文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主攻方向敦煌舞研究。王娟 ,兰州文理学院教师 舞蹈教研室主任。 一直以来从事敦煌舞的表演与教学,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国内外演出。在国内、省内舞蹈大赛中多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多年来,在科研领域敦煌舞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金荣教授的专著有:《敦煌舞蹈》、《敦煌石窟舞乐艺术》、《敦煌舞教程》、《敦煌舞教程》(修订版、)以及《敦煌舞示范教学》光碟。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创作的《敦煌组舞》获甘肃省首届敦煌文艺奖等。中青年教师在全国各类杂志上发表 “敦煌舞研究”论文多篇。
2016年7月,经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审定,金亮副教授主持申报的《敦煌舞表演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正式被列为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该项目的立项将极大促进兰州文理学院在“以演促教、演教结合”中形成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从课堂教学入手,加大舞台艺术实践的比重,将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有机结合,采取项目化运作模式,结合中高职一体化、中职大学一体化建设思路,努力实现“出顶尖级表演人才,出舞台精品剧目”的思路,探索敦煌舞表演专业在人才培养与舞台表演实践方面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理念,结合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总体要求和国家“一路一带”战略,从编创、音乐、舞蹈、舞美、服装、道具、灯光到表现形式、表演模式等方面做新的尝试。兰州文理学院将依靠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平台,努力培养出高、精、尖的敦煌舞表演艺术人才,争取使学校成为全国范围内敦煌舞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一面旗帜,建立敦煌舞蹈人才培养基地。为繁荣甘肃文艺特色化建设贡献文理人的一份力量。
三、工作展望与建议
1. 国家引领,政府重视,落实政策,制定措施。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和切实可行的支持措施,扶持有条件、有想法、有经验的地方院校开设戏曲专业,开展规模化人才培养和与之有关的科学研究及学术活动,在项目、经费、政策、人员等方面予以倾斜,营造群众接受、业内认可、政府倡导、学校承办、院团配合的戏曲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和戏曲表演传统,以传承为前提,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
2. 建立学校、院团、民间艺人联动人才培养新机制。目前,在学校(特别是高校)建制下规模化培养戏曲表演人才有很多不可逾越的障碍。尽快学校有场地、设备等优势,但是学校缺乏资深的、具有舞台表演经验戏曲表演的师资,符合这种条件的师资大多数在院团或民间。而这部分院团或民间的艺术家因为没有足够的学历、职称或教师资格又无法站到大学的讲台上。因此,政府和学校要面对这种现实,允许通过特聘、项目化运作、课题组等多种形式破解戏曲人才规模化培养的难题。
3.建立戏曲表演艺术传习所。慢说早期或明清时期的古典剧目,即便是“八大样板戏”时代的表演程式目前已经断层、断代和失传。传承发展刻不容缓。因此,当务之急应该建立各个剧种“名家名段传习所”,国家倡导、政府扶持、学校承办、名家参与。把健在艺术家的经典名段、戏曲绝活传承给下一代青年学生,并不断发扬。
戏曲文化所面临的困难的确不少。只有政府、社会、学校、院团等多层面协同联动,才能形成戏曲行业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局面;只有有了足够的戏曲行业从业人员,戏曲文化市场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才有可能创作出戏曲舞台艺术精品,戏曲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才能协调发展,永世千年。
4. 建立敦煌舞人才培养、成长、成熟机制。敦煌舞作为甘肃省的一朵艺术之花,成就了《丝路花雨》等舞台艺术精品,但是从几十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发现,甘肃并没有形成敦煌舞人才培养、成长、成熟机制的机制。作为敦煌舞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甘肃省应该出台关于敦煌舞人才培养、成长和成熟的机制,让资深的敦煌舞学子留在甘肃,可以通过兰州文理学院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敦煌舞特色班”和大学阶段的“敦煌舞精英班”实现中职、大学一体化建设,并通过减免学费、就业安置等工作让这些资深的敦煌舞学子能够顺利、安心的留在甘肃这片热土上,为甘肃文化事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