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专业是化工学院的拟升本专业,专业下设工业分析和精细化工两个方向。为办好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加强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体系,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确保办学质量。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做法和成果是:
一是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统筹专业建设
学院成立了以责任教授李欣同志为组长、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制订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论证报告、教学大纲、实验室建设等工作。
二是全面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
1.精品课程建设:近年来,化工学院先后建成了5门校级精品课程,其中《无机化学》为省级精品课程。
2.省级教学团队实现了零的突破:2011年“工业分析与检验”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012年“应用化工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
3.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进程。2012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成为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获得了300万元专项建设资金。
4.教学改革成绩突出。2011年“运用“APO”工作法构建“五位一体”的化工类高技能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荣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5.名师建设工程卓有成效:2012年化工学院王克太教授荣获甘肃省教学名师称号。
三是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围绕学院专业设置和“五位一体”(即基础理论、基本实验、仿真实训、实操实训和岗位实习)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建设,于1999年通过甘肃省高校合格实验室评估,下设化学基本技能实训基地、化工仿真实训基地、化工实操实训基地、精细化学品生产实训基地和工业分析与测试中心等五大实训基地,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化工仿真实训室、化工实操实训室、管路拆装实训室、化工仪表实训室、化工设备实训室及化工工艺实训室等20多个实验(实训)室,有原子吸收、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大型分析仪器。实验中心面积6000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850余万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
四是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术氛围浓厚
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中,学院获得过多项荣誉和一批较有影响的科技成果。教师中有1人享受政府津贴,2人获曾宪梓奖,5人获省园丁奖,4人获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荣获省级及教育厅科技进步奖12项,完成省级及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余项;近年来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源论文30多篇。2012年张兴辉副院长的《过渡金属催化的环加成、环丙烷化及碳氢活化反应的应用量子化学研究》获2012年省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五是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化工学院坚持以“营造学习氛围、强化专业知识、带动学风建设”为主题,不断深入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和做”融合的职业技能训练中去,推动学院学风建设。
化工学院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有效措施,教学相长,拓展了工作思路,整体工作向前迈进,取得了有效成果,为打造特色专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撰稿:
通讯员: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