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满意的壮丽答卷―写在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之际

时间:2010-05-12来源:人民网浏览次数:85

 

新建的绵竹市孝德镇安居小区。

新华社记者 姜 帆摄

○ 四川地震灾区的25万余户城镇住房基本完成重建

○ 灾区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项目已开工97%

○ 已完成投资6600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70%○ 88条国省干道和重要干线已完工43条,在建45条

○ 灾区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项目已开工97%

○ 已完成投资6600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70%

○ 88条国省干道和重要干线已完工43条,在建45条

一砖一瓦,重筑灾后家园;一锄一犁,耕耘新的生活。

携手走过两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区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恢复重建,这是一场强身健体的发展洗礼――

一座座崭新的城镇村庄、一个个可爱家园在废墟上拔地而起;

投资热土,百花齐放满眼春,区域路网,东西南北全贯通;

北川新县城、汶川映秀镇,集中体现了先进设计理念和建设水平;

定格“5・12”悲情的东汽汉旺老厂大钟旁,3.5平方公里花园式的新型场镇已然崛起……

抚平的是伤痕,重塑的是希望。走进灾区,最漂亮的是新建的民居、学校和医院,最令人欣慰的是一张张满意的笑脸。

眼前的汶川地震灾区,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建设者们只争朝夕、决战决胜,灾区群众感恩自强、奋力前行,耳闻目睹,呈现一张动人的答卷!

历史见证着这一切,也必将铭记这一切。

科学运筹

把民生作为重建之本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保障民生作为恢复重建的基本出发点,重点突出,有序推进。

翻开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时间表,每一页都浸透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运筹――

震后10天,完成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置;

震后100天,完成1200多万人的过渡性安置;

震后一年内,350多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

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

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

今年春季开学,四川地震灾区学生全部告别了板房校舍,3002所学校今年9月将基本建成。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已开工94.2%。去年四川全省51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震前水平。

民生重如泰山。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按照以人为本、科学重建的原则,科学制定了恢复重建规划,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民生项目优先建设的政策措施。两年来,拨付灾后重建基金1949.24亿元,国家有关部委在重建项目立项、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了民生项目特殊的倾斜。

同时,成立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33个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重大政策问题,推动相关工作。从中央到受灾地区、再到对口支援各方,很快形成了一个上下统一、内外衔接、各尽其职、密切合作、高效灵活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009年初春,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高瞻远瞩,提出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完成”,这个目标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四川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超前谋划、突出特色、科学重建”的原则,以科学规划统筹住房、城镇、产业规划及要素,把规划贯穿民生事业项目的全部。

一份关于社会、经济统筹考虑的发展规划,将汶川水磨镇的重建定位为“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

平武县建成了以牛飞、易阳、三桥为代表的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在绵竹市孝德镇,昔日的臭水沟变成颇具苏州园林风情的景观河,两岸商贸兴旺,人声鼎沸……

沿岷江峡谷,从映秀到汶川,黑色的沥青路面一路蜿蜒。这条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完全毁损的“生命通道”,仅时隔一年,就实现了双向通行,连通两地的高速公路也将在明年通车。目前,四川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已开工1140个,占恢复重建任务的60%。电源、电网、煤炭、油气等项目已开工797个,占恢复重建任务的60.9%。

城乡住房、学校、医院、幼儿园、敬老院、交通设施……地震灾区目前建成的项目,绝大部分都与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2008年岁末,平武县平通镇牛飞村的羌族汉子赵林万万没有想到,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了他刚刚建好的新家,从堂屋、厨房到酿酒作坊,边走边看边问,仔细了解赵林一家生产生活的情况,还高兴地品尝了一口农家自酿的苞谷酒。

一年多过去了,如今的牛飞村又有了新变化。赵林家的门楣上挂起了“灶淋酒家”和“民俗旅游定点接待”的牌子。牛飞村已经建成四川民俗旅游的定点村寨。坐在崭新的场院里,老赵很想再给总书记敬上一碗苞谷酒,聊一聊生活的新变化。

携手同心

把灾区当作“家”来建设

如今,再进地震灾区,连绵的群山所覆盖的,深邃的峡谷所荡漾的,辽远的天地间所弥漫着的,全都是一个“情”字,那是18个援建省市对灾区人民的手足之情。

每个援建者心里都牢牢树立起了一种信念――要把援建灾区当作建设自己的家园,要在党和灾区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绵竹市孝德镇新城,注定成为一个彰显高水平援建成果的标杆之地。从2009年2月12日到2010年5月4日,一年多的时间里,5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这里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

像建设苏州城一样援建孝德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施工、高速度建设”,“苏州品牌”在四川的灾后恢复重建中得以充分展现。

事实上,“三高”也是18个对口支援省市共同遵循的原则。

威州镇是汶川县县城所在地,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毁灭性打击:水、电、路、通讯等市政基础设施,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部被毁。灾后,广州市对口支援汶川县城。

一个是改革开放的先锋,一个是民族山区的门户。当广州市携28亿元来到威州镇恢复重建时,这两座反差巨大城市的结合令人无限期待。 

“在刚刚经历过特大地震打击的断裂带废墟上新建一座城,其难度之大不可想象。”广州市援建工作组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李俊夫的这句感叹,饱含了广州市援建工作团队的酸甜苦辣。

然而,敢于面对困难是广州这座改革开放先锋城市的宝贵因子,它也被带到了地震灾区。

――科学谋划。广州在全国邀请专家团队,对汶川县城灾后重建和未来发展制定长远规划;

――尊重市场。广州建设威州建材市场,在全国招商建材生产企业,通过市场办法有效解决了建材供应紧张的问题;

――制定制度。广州援建工作组根据国家灾后重建和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共6大类46项管理制度,以制度保障援建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两年过去,汶川县城脱胎换骨,一个安全的、现代的城镇崛起在废墟之上。

北京援建,追求高标准。保质量、保安全、保功能,“首都形象”在援建中树立。

春节住进新居,什邡市廉租房住户易春良对房子质量伸出大拇指。修建时,他曾数次到工地见到北京监理人员,他们用眼睛测、用尺子量,让工人拆掉不合标准的墙头。住户们难以想象,小小的卫生间,做蓄水3天的质量验收就有3次。已经交付的2420户廉租房,没有一间出现渗漏。

“智慧岛”建设工程是浙江援建青川项目中规模最大、任务最艰巨的工程,包括青川中学、青川职业高级中学、青川教师进修学校,体育馆、竹园第二初级中学等5个文体类项目。

“智慧岛”教育园区采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柔性抗震技术――抗震垫技术。“整个教育园区的三所学校以及体育中心全部按照8度抗震9度设防来设计。”董升忠说。

援建灾区绝不是简单的修桥、铺路、建房,更重要的是提升当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苏州首先提出“重恢复更重提升,助振兴更助发展”的援建理念,一开始就将“输血”与“造血”纳入了通盘考虑。

小金县汗牛乡大哇村地处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上,种植的蔬菜粮食都是绿色食品。江西省援建的美汗路成了当地群众的致富路。

对口援建,为灾区群众揭开了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茂县县委书记尼玛木说,通过近两年的灾后恢复重建,茂县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有了巨大变化,直接用于城乡住房、教育、卫生、交通、饮水等民生工程的重建资金达41.2亿元,占已落实资金总额的57.4%。

在上海市的援建下,都江堰市全面启动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了猕猴桃种植、冷水鱼养殖等八大产业特色组团,引进了8家龙头企业,依托上海平台将都江堰农产品打入国内外高端市场。

近两年时间,30亿元投资,300余个项目,超过2万人次在灾区奋斗……今年5月,河南省宣布:提前基本完成对口援建江油市的任务。

统筹发展

城乡面貌喜见历史性变化

再次走进地震极重灾区彭州市磁峰镇,曾经一片废墟的鹿坪村已变身鹿鸣荷畔社区。仅仅两年,这个不知名的小村庄从断壁残垣中重生,由传统农业成功转型为山区休闲度假与观光生态特色农业为一体的经济型旅游村落。

灾后农房重建没有简单地原地起立,而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全面规划布局,提档升级,村庄布局、村落设计结束了散乱无序的状况,不仅改善了居民住房条件,也优化了城乡整体布局。

旅游重镇龙门山镇将居住区整体迁往河滩地,“腾笼换鸟”后的场镇原址发展旅游商贸服务区,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土地、资金等问题迎刃而解,历经重创的龙门山镇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两年重建,令人惊叹的不仅<